3,305 view 交友

「算出」你的命中注定?六個交友網站不能說的祕密(上)

「算出」你的命中注定?六個交友網站不能說的祕密

全文提要

你相信命中注定嗎?究竟是相似的還是互補人在一起比較幸福?為什麼網路上有些心理測驗看起來都很準?這篇文章試著回答上述的問題。有鑑於每次都覺得文章太長,大家常常看到眼睛脫窗心生鬱卒,所以這次簡短(?)地寫了一個摘要,讓每秒數十萬上下的你能抓到重點:

(1)交友網站有用嗎?首先,它並不如想像中有效,至少和你自己找差不了多少

(2)再來,各大網站速配指數的計算方式大多採用人格類型互補,或相似的配對計算方式,這些算法首先在計算上會產生一些弔詭與問題

(3)最大的問題不是算式本身,而是無法將後續許多變因納入考量。

(4)但是,為什麼有些人還是會覺得有效?一種可能是巴納姆效應(The Barnum Effect)所造成。

(5)在文化意義上,相對於選擇來說,相處還是比較重要。

(6)結論:愛情造就了我們,但是我們也造就了愛情。

正片開始

「最新暗黑風格網頁遊戲!」、「外表壞沒關係,要以結婚為前提」、「有沒有錢不重要,對我溫柔就很好」。臉書玩到一半,右邊或左邊總是會跳出一些小視窗。除了總是愛盜用別人圖片的網頁遊戲之外,最常出現的就是「交友網站」的廣告了。這些網站總是用幸福成功的案例,以及可愛動人的正妹圖片吸引你,不過,到底實際上效果怎麼樣呢?

首先,這些標語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誇大不實--不要再相信你右邊沒有科學根據的廣告了。事實是:像照片中這麼正的女生,不「只會」要求你的外表或金錢而已,她還會要求你的個性、社會地位與權力(Buss & Shackelford, 2008)。

再來,配對成功率高嗎?按照各位科學人銳利的眼光和直覺,通常會預期得到一個否定的答案,不過,案情可能比你想像得還要複雜。如果你不想讓大腦進行太過複雜運轉的人,請參閱前陣子Jacky Hsieh言簡意賅的精闢文章《線上交友的科學缺陷》

不久以前我們也試著跟一些交友網站合作,他希望我們利用統計媒合的方式幫忙他們設計一些問卷與算則,以期幫助他們的客戶,找到生命中重要的另一半。我覺得這個立意很好,也慶幸自己總算在長篇大論之外也能替社會做點實質的事情,於是找來整個實驗室對開啟關係(搭訕、認識、吸引力)最有研究,數學方程模型又最在行,帥氣挺拔風流倜儻的小風來一起規畫[1]。

我們目標很簡單,只有兩個:

(1)找出哪些人可能彼此吸引然後在一起

(2)找出哪些人可能會幸福快樂地在一起很久(happily ever after)。

 

可是,經過幾次晤談討論、徹夜的計算規劃之後,有天他突然冷冷地對我說:

「光靠那些問卷資料,根本不可能達到這兩個目的。」

我那時候心想?騙人的吧?如果我們做不出來,那麼國外的交友網站,以及對岸的婚配網等等,事業做這麼大,究竟是怎樣辦到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從去年一月我們到美國參加心理學年會開始說起[2]。其中有一個親密關係研究專家才會參與的場次,由一個美國最大的交友網站協理與心理學家Gonzaga共同主持。雖然Gonzaga抱持著比較保留的態度,網站協理卻聲稱可以將人格分成幾個類型,然後找出人格「相似的人」推薦給你,幫你量身訂作屬於你的幸福(Gonzaga, Campos, & Bradbury, 2007)。

交友網站不能說的祕密一:相似好還是互補好?

聽協理這樣說,或許你會問:「那麼互補呢?互補的人不是聽說也很幸福?」

University of Groningen的Dijkstra & Barelds會反問你:

「你真的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嗎?」

他們的一項研究中曾問參與者:「你想要找的,究竟是一個像你的伴侶(相似),還是能完整你的伴侶呢(互補)?」,然後以人格量表請他們評估自己以及「理想中」的伴侶各應該具有的特質,結果發現,大家都活在「互補的幻覺中」。85.7%的人都說,他們希望找到一個「能完整自己」的互補伴侶--但量表卻指出,他們理想的伴侶其實是和自己相似的,而且,大部分的女生都在尋找同樣一個男生:外向,體貼,做事謹慎而讓人有安全感(Dijkstra & Barelds, 2008)。

可是你或許會接著說,這個結果並不代表「相似的伴侶比互補的伴侶優」啊!沒錯,或許會讓你大失所望的是,這問題在會議當場並沒有被提出來--因為古早的時候這些做初始關係的人就吵過了:雖然相似和互補各有各的重要性,但長期來說,與相似的伴侶在一起,還是比互補的伴侶摩擦來的少,而且,更重要的是「你覺得」對方跟你像不像,而不是「實際上」對方跟你像不像(Lutz-Zois, Bradley, Mihalik, & Moorman-Eavers, 2006)。跟「你覺得像」的人在一起你會感到比較多幸福,而這種幸福感又會回過頭來讓你覺得你跟他越來越像(Morry, Kito, & Ortiz, 2011)。

總之,支持「互補」這一派人馬就會淚眼汪汪地跟「相似」說:「魔王,你贏了」[3]。但如果你發揮柯南精神,你會發現上面Dijkstra & Barelds的研究有一個地方好像怪怪的--大家的人格特質都不一樣,那和自己相似的「那個人」不是也會不一樣嗎?那我們如何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又在尋找「同一個」人呢?其實,這牽涉到「相似」的計算方法。

交友網站不能說的祕密二:「契合度」究竟是怎麼算的?

這個部份需要花一點腦,如果你現在大腦跟牛仔一樣忙,可以先跳過這段中間直接看結論。過去研究計算相似性,大都是採用兩種方法[4]:

(1)以Profile Similarity的方式來看人格特質的相關程度。簡單地說,假設你在人格量表上1到5題的得分是5,5,1,4,1,小花也是5,5,1,4,1,那麼你跟小花簡直是天作之合--至少比得分是5,5,1,4,2的小熊適合你,因為你和小花比較「像」--而得分是1,1,5,2,5的小堅則完全不適合你,因為你跟他實在「太不像」了(圖一)。這類的計算方法在乎的是「整體起伏」的相似,他高你也高,你低他也低,那麼你們就是彼此的真命天子或天女。

(2)以Difference Score的方式來看兩者的差距,也就是把兩個人的分數相減,取絕對值。同樣的例子,假設你在人格量表上1到5題的得分是5,5,1,4,1,你和小花的差距就是0,和小熊的差距是1,和小堅的差距是18。你看,小堅果然很不適合你!這類的方法在乎的是程度,也就是你在某項特質的得分多寡。

一言以蔽之,我們一方面可以藉由Profile Similarity得分較高,或是Difference Score差距較小,找出和你相似的人,也另一方面可以單純計算「你覺得理想的情人應該具備哪些特質?」,找出得分最高,大家都重視的特質。這樣,Dijkstra & Barelds研究所說的:「大家都在找同一種人,但也在找與自己相似的人」的說法就可以說得通了--只是用不同觀點看同一份資料而已。

類似這樣的方法,甚至一直到近幾年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年會中都還在延用,用來預測之後這個人會不會跟你在一起、你們會不會互相吸引(Luo, 2009)、在一起之後,相似的人就比較幸福嗎等等(Cheng & Chen, 2009)--遺憾地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問題。

 

圖一

小均的難題

舉例來說,倘若今天小均做完測驗得分是2,2,2,2,2,揪竟是得分1,1,1,1,1的阿傑,還是5,5,5,5,5的小竹是她的真命天子呢?Dr. Profile Similarity會預測這兩個人都一樣適合她,但是Dr. Difference Score會說:「傻瓜阿你,當然是阿傑阿!因為和阿傑差距是5,和小竹的差距是15耶!」。這樣看起來,似乎Difference Score的方法區辨力較佳,略勝一籌。

但是如果今天半路殺出了5,1,2,2,1分的阿泰(差距也是5),那他要選誰呢?當Dr. Difference Score在苦惱時,Dr. Profile Similarity就可以神氣地說:「當然是阿傑阿!因為圖型的pattern比較像。」(請見圖一)

簡單地說,這兩種算法都有問題,也都有優缺,也就是:這兩種相似的計算方式,在實務應用上是互補的(噢,這句話好有深度)。你可以舉出更多例子,使得兩位Doctor都無法作出決策--只是,心理學家現在還普遍用這樣的做法。那麼,這兩種有缺陷的做法有效嗎?哪一種效果比較好?答案是:至少契合的人比起不契合的人更幸福滿意自己的關係,而兩種作法的預測力差不多(Luo, 2009)。

交友網站不能說的祕密三:更簡略的算法

不幸中的不幸是:上述這兩種差強人意的方法,還只有「比較用心」的交友網站會採用--也就是說,更多的網站用更偷懶的方法。

故事又要從去年底我們參加的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說起了。會議當天我們發現北大心理學院許燕院長的一個學生在進行對岸最大的婚配網站配對系統研究[5],在研討會結束後,便巴著她一同討論著這交友商業市場界的秘辛。許燕老師表示,雖然那是她滿久之前做的研究,結果有些忘了,不過大致上發現一重要的事情:門當戶對

「首先家庭背景要相仿,好比說一個是高知識份子家庭出身,一個是工人階級,我們幾乎很難相信他們是可以溝通的。咱們中國不是有句話說門當戶對嗎?你知道什麼是門當嗎?」

我搖搖頭,她笑了會兒,停頓一下接著說。她笑的樣子,讓人有種心底花蕊被澆了幾滴水的感覺。

「以前宅院兒大門前頭都會有一塊大石頭,有錢人家的石頭逼角大(比較大),愈是有錢,石頭愈大,如果你是窮苦人家呢,可能連塊石頭都沒有。總之,是一種財富的象徵。在嫁娶的時候,左鄰右舍都會咕噥相互逼角(相互比較),看男方女方家的門當是不是一般大。」

她操著流暢的北京口音,說起話來卻同時兼顧山東大妞的豪邁與文人的婉約溫柔,讓我無法不想起以前一位可愛的女朋友(拭淚)。

「是阿,在台灣的情況也是。結婚其實是兩家庭的事情,雙方的家長占了非常大的影響力。」

影響力有多大呢?一項研究指出,雖然我們看起來像是在自由戀愛,但真正談到結婚的話,家人,親戚,朋友等等你身邊週遭的人大概占了五成以上的因素(Zhang & Kline, 2009),包括要不要跟這個人結婚、持續這段婚姻等等。

那麼,大陸的婚配網究竟是怎樣幫會員配對的呢?通常,加入會員之後都會要求填一份簡短背景資料與量表,先按照興趣,經濟能力,外貌等「吸引力」進行分組,把「近水樓台」與「門當戶對」的人分到同一群組。接著,把你分類到幾種類型中的某些類別[5]。比方說,小潔的測驗結果是「科學家」型,喜歡分析事情,追根究柢,好奇心很強,與耐心、善於傳授、說明事情的「教師」型非常速配,於是從小潔所在的群組中挑選「教師」型的人推薦給她。

當然,每個網站所用的類型名稱不盡相同,有的用動物,有的以星座,有的幫你的感情風格取非常夢幻的名字,如「深情迷戀」、「炙熱瘋狂」、「冷若冰霜」等等,有的採取相似論的觀點,有的採取互補論的看法,但是共通點都是:用很少的資訊,把你分類,分組,標籤。他們甚至沒有邀請Dr. Score Difference與Dr. Profile Similarity一起參與決策。而且,最大的缺憾是:沒有信度可言。

什麼是信度呢?信度是指一個測量工具的可信程度。舉一個講解心理測驗的時候,老師常常會用的例子,如果你早上量體重是48公斤,中午吃完量是50公斤,晚上睡前量是49.2公斤,那某種程度上你可以相信這個體重計,因為它每次量不會差太多。可是,如果你三次測量的體重是80,20,52,那你可能會懷疑是不是體重計壞了,或是你產生了幻覺之類的。

只是,這些交友網站的問卷為了減少填表人的不耐煩,有的甚至連讓你測量兩次的機會都沒有:大多數的特質只用單題來測量。試問,如果你好久沒有量體重,站到你重計上發現自己變成60公斤,然後體重計不知為什麼就從人間蒸發了,無法讓你測量第二次,那麼你會相信自己真的是60公斤嗎?

(本文由泛科學 – 海苔熊合作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推薦

單身三年的好友交到男朋友了!理由竟然是...?

分享文章
來自日本 全新愛情體驗
日本台灣NO.1交友APP
日本台灣NO.1交友APP
※截至2022年4月公司內部調查數據,2012年開始提供服務後的累計登錄數
※日本・台灣・韓國總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