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2 view 情侶

習慣了,怎麼辦?一起走出戀愛倦怠期(上)

「剛在一起的時候,你不是叫我每天晚上打給你;現在我已經習慣晚上聽到妳的聲音了,你卻又說煩?」

她不知道,我已經像是心理系四樓生心實驗室的倉鼠一般地被她制約了。

一開始我原本還不習慣每天晚上講電話,因為我實在不太會說什麼甜言蜜語,每次他在電話裡要我說的時候,我都支支晤晤的,她一直笑,我卻很尷尬;比起這個我反而比較習慣每天下副本,打怪練功衝裝備,走位團練騎寵飛。

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漸漸習慣她的聲音、習慣在放空的時後想起她、習慣在睡前打給她、在電腦前逛她的網誌、點她的臉書,
習慣在生活的每一分每一滴,都充滿他的訊息。

然而在這個時後她卻跟我說,她覺得煩了。這不合邏輯阿,一開始說要講電話的是你,現在說煩的也是你。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在上習慣心理學的時候問了台灣臨床心理學界的大師:柯永河老師。柯永河老師徐徐地看著我的心得單,慢慢地將我的問題念出來(篇首的問題)。

「有一個同學問的這個問題很有趣…大家有遇過這個問題嗎?」

整個教室都在笑,但就是沒有人舉手。

「你確定你每一次打電話過去,說的內容都『完全』一樣嗎?」

老師提出這個問題之後,全班一陣驚嘆地啞然。

「因為習慣是刺激與反應的穩定連結,所以刺激要雷同,才會有類似的反應。」

屁拉,如果每次打電話去講『完全』一樣的,那不是很無聊?

因為上課的時間不多,老師也沒有辦法仔細的回答我,我只好下課衝去前面問。

「你現在講的無聊,是對習慣的一種感覺。就像我們知覺一個習慣是好或是壞一樣。不過習慣已經建立了…」

他拿起心得單,又想到可能要講一陣所以又放下。

因為老師講話太慢了(沒辦法阿,他都八十好幾了),講超久的,所以我摘錄一下,結合我理解的內容如下:

交往習慣建立的正常的歷程應該是:

刺激(我打電話去) → 反應(她覺得開心、很有安全感) → 天天打(穩定連結)
→ 我打電話去的時候,她有66%的機率覺得很開心或很有安全感(形成習慣)

所以兩個人在一起,就是互相建立「關係習慣」的歷程。

以前你買飲料時都會要吸管,現在因為他告訴你要節能減碳救台灣,所以當店員拿吸管給你的時候,你都跟她說謝謝不用了。

以前妳出門從不戴口罩,即使你知道台北馬路空氣很糟,現在因為每天她都會想妳、念妳、接妳、送妳,於是去買了一組情侶口罩,天天放包包。

以前你總是和社團系上朋友吃飯,或是隨意到小福買個便當餬口,現在你中午一下課就撥給他,就算他中午有課,也問他要不要幫他買過去。

看樣子建立關係習慣(Relational Hobbits)是很好、很暖、很幸福的。但是,事情並不如憨人想的那麼簡單--在習慣建立一陣子之後,我們會對這個關係習慣產生評估(Appraisal)

習慣有好有壞[1],你可能喜歡自己的一些習慣(比方說買完東西向店員說謝謝)也可能討厭自己的一些習慣(比方說明明已經分手了,還是會一直想起他)。不過無論如如何,這些習慣還是形成了。

因為習慣「形成」本身,從神經的角度切入,不牽涉到你喜不喜歡,只要刺激與反應一直連結,根據海伯法則(Hebbian Rule),神經的連結會變得更迅速更有效率。

以篇首的問題來看,在每天晚上都情話熱線一個月之後,便形成制約。如果有一天你11:00沒打去,他還是會覺得怪怪的(雖然他已經跟你說過很煩)。
例如小弟敝人在下睡前通電話的習慣,是被第二個女朋友『訓練』出來的XD,儘管我到現在仍然不是很喜歡講電話。

只是如同前面所說,在習慣形成之後,我們會對習慣進行評估,若覺得很滿意這個習慣,我們應該會繼續維持;若不喜歡這個習慣,『理論上』會戒除掉它。

因為他對當前的習慣不滿意,所以告訴你他覺得煩,試圖修改這個習慣。

不過,很多時候你喜歡的好習慣難以維持,不喜歡的壞習慣卻難以戒除。

更悲慘的是,關係中兩人習慣的改變,並不一定會『同步』。

這就是為什麼當初說好要好好溝通、體諒彼此卻持續不到一週就破功。
這也是為什麼你即使叫自己不要再想起,仍會去翻找她的網誌他的訊息[2]。
這也是為什麼,你已經習慣有她在身邊的時候,她已悄悄習慣另一人的守候。

以這樣的情況看來,當關係中的一個人不滿意這個關係習慣的時候,雙方都會進行一些調整(Rusbult, Verette, Whitney, Slovik, & Lipkus, 1991; Tran & Simpson, 2009;Wieselquist, Rusbult, Agnew, & Foster, 1999; Yovetich & Rusbult, 1994),

具體上來說有幾種可能的行為:

1. 不知道為什麼要繼續下去,但仍維持原先的習慣
2. 與對方表明,一起修改這個習慣(但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
3. 離開關係(當然這是最後一道防線)

但是究竟是「什麼」,讓原先講電話甜蜜蜜的習慣,變成忙碌中的負擔?
根據Hull與柯老師的說法,讓習慣改變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加入新刺激」或「以其他習慣代替」

(Hull, 1943; 柯永河, 2004)

她可能最近開始看韓劇了,接起電話變得不耐煩。
他可能最近迷上新的網路遊戲了[3],你打來的時候他剛好在團練。
他可能最近都練球練很晚,回家累到癱不想講。
當然也可能,他已經開始習慣跟別人講電話了。

不過,根據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理論,或Skinner的學習與削弱理論,這些原因的背後都有一個更大的原因:

「同一通電話的播出,已經不能達到當初的滿足」。

因為他再也無法嗅到電話那頭的新鮮。
因為她再也不能聽進話線另一端的關切。
因為他再也不能,用一開始的標準來評估這段關係。
因為我們從小就「自動」地習慣化(Habituate)。(Temple et al., 2006)

你們有多久沒有在歡笑聲未間斷的電話中度過?
有多久沒有對電話中她訴說的內容感到新奇有趣?
又有多久,你們總是談著瑣事,修課的內容,好像隨便聊就乾?

這就是為什麼過去文獻一致悲慘地發現隨著婚齡的增加,夫妻做愛次數會逐漸下降。
(Greenblat, 1983; James, 1981; Jasso, 1985; Kinsey, 1948; Trussell & Westoff, 1980; Udry, Deven, & Coleman, 1982),
而且在結婚一段時間之後,丈夫的婚外性行為比例和婚齡成正比(Liu, 2000)。

當初對婚姻或戀愛抱持著美麗的「童話期待」(卓紋君, 2000a, 2000b),現在擔心這樣的期待會不會最後換來的是傷懷;

當初每天期待的就是一起用餐的時間,現在中午相約小福樓餐廳,一邊無味地討論吃什麼,一邊開始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幸福;當初可以望著她的臉就差點忘記吃飯,現在就算沒在吃飯也很少認真地望著她的臉。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你已經忘記那種砰砰跳地感覺。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你已經忘記如何將注意力放在她身上,而轉向注意別的地方。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已經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找到有趣的話題。

「其實我已經不知道,現在跟她在一起,到底是喜歡還是習慣了…」

或許妳曾在幾個不同聚會聊天的場合,聽到朋友們不約而同的說出這段話,也或許你自己就曾經就是說這句話的人。

久了之後,我們開始懷疑這段關係持續存在的意義、懷疑單身與在一起的差異。

在一起之前,我們多麼希望將對方制約,但在一起之後,卻又害怕兩人在一起只是因為習慣。

以前,兩人就算是一起吃一枝冰也咯咯地逗弄著笑不停,就算是什麼也沒準備地到淡水,也能對著夕陽呼喊好浪漫。
現在,連約個會地點都要想半天,無奈地決定了地點,卻也玩得不開心。

如果愛真的變成習慣,失去新奇感,那該怎麼辦?

過去的文章中寫了很多方法,但大多是聚焦在個人層次。有沒有什麼方法,是可以兩人一起經營的(如果他願意跟你一起試的話)?

在討論這之前,我想必須區分一件事情。過去研究發現快樂有2種,一種是純粹情緒上的嗨,另一種是富有意義感的快樂(McGregor & Little, 1998; Ryan & Deci, 2001; Ryff, 1989)。
前者像是看綜藝節目,看完、嗨完,除了累與梗什麼也不會留下。
後者像是看一本書或做一個活動,結束後除了體悟還有感動。

我們不能嗨很久、嗨太久會得胃潰瘍(交感神經、NE持續運作),所以我們無法要求永恆的蜜月期。

不過我們可以試著締造「富有意義感」的快樂,這也是讓關係持續的重要因子。
所有得勵志書籍都教你找尋「意義感」,長篇大論說了一堆。但是「務實上」要怎樣做呢?
在下一篇,我會提供幾個建議。

下篇請至「習慣了,怎麼辦?一起走出戀愛倦怠期(下)」觀賞。

(本文由泛科學 – 海苔熊合作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推薦

單身三年的好友交到男朋友了!理由竟然是...?

分享文章
來自日本 全新愛情體驗
日本台灣NO.1交友APP
日本台灣NO.1交友APP
※截至2022年4月公司內部調查數據,2012年開始提供服務後的累計登錄數
※日本・台灣・韓國總計